成语

惊天动地

惊惊动;动震撼。使天地惊动。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。

惊天动地

读音(发音): jīng tiān dòng dì

详细解释(意思):惊惊动;动震撼。使天地惊动。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。

出处(典故): 唐·白居易《李白墓》诗可怜荒冢穷泉骨,曾有惊天动地文。”

示例: 比前番在梁山泊上更觉轰轰烈烈,做出~的事业来,功垂竹帛,世享荣华。★清·陈忱《水浒后传》第一回

成语"惊天动地"逐字解释

"惊"字解释:惊 

 (形声。从马,敬声。本义马受惊)

 同本义 

 驚,马骇也。--《说文》

 襄子至桥而马惊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

 又如惊嘶(马受惊而嘶叫);惊尘(车马疾驶所扬起的尘土);惊镳(惊马)

 惊动;震惊

 宫庭震惊。--《楚辞·招魂》

 其生若惊。--《吕氏春秋·慎大》

 震惊百里。--《易·震卦》。郑注惊之言警戒也。”

 皆惊忙。--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
 月出惊山鸟。--唐·王维《鸟鸣涧》

 惊问信之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
 惊为生人。--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

 惊(驚)jīng

 ⒈骡、马等因受吓而发狂乱奔控制~马。〈引〉害怕,精神紧张~骇。~慌失措。~心动魄。~恐万状。

 ⒉意料以外的感觉~喜交集。倍感~奇。

 ⒊扰乱,震动~扰。~动。~天动地。

 ⒋
"天"字解释:天〈名〉

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。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(大),上面指出是人头,小篆变成一横。本义人的头顶)

 同本义 

 天,颠也。…颠者,人之顶也。以为凡高之称。--《说文解字注》

 又如天灵(人或其他动物的头顶骨);天灵盖(头顶骨)

 古代的墨刑。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 

 天,刑名。剠凿其额曰天。--《集韵》

 《其人天且劓。--《易·睽卦》。虞注黥额为天。”

 天空 

 天,至高无上。--《说文》

 天,气也。--《论衡·谈天》

 形天与帝至此争神,帝断其首。--《神话四则·形天》

 天似穹庐。--《乐府诗集·杂

 天tiān

 ⒈高空~空。满~星。

 ⒉高处,顶部~线。~窗。~桥。~头(书页上头的空白部分)。

 ⒊最,极~好,就这么办。

 ⒋指自然界,生成的~然。~灾。~险。~生的。人定胜~。

 ⒌气象~气。~冷。~晴。

 ⒍时间,一昼夜,一段时间一~。今~。白~。过几~。

 ⒎季节,时节秋~。冷~。三伏~。

 ⒏迷信者所谓的"神、佛、仙人或他们的住地"~神、~意、~堂等都是虚构的、没有的。归~(又指死亡)。

 ⒐

 ⒑

 ①世界上。

 ②江山。

 ⒒

 ⒓

 ⒔

 ⒕

 ⒖

 ⒗

 ①单纯直率,不虚伪,无做作。

 ②用一般的、简单的事物去推断特殊的、复杂的事物想得~真。

 ⒘
"动"字解释:动 

 (形声。从力,重声。《说文》古文从辵”。本义行动;发作)

 同本义 

 动,作也。--《说文》

 动而健。--《易·彖传》。虞注震也。”

 效天下之动者也。--《易·系辞》。虞注发也,变动不居。”

 将终岁勤动。--《孟子》。注作也。”

 度义而后动。--宋·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

 寨中人蜷伏不少动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
 又如按兵不动;动着(开始下棋);动止(行动和静止;训练调度);动烦(爆发战乱);动转(行动,活动)

 摇动,震动,移动。与静”相对 

 风移影动。╠
"地"字解释:地 

 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

 表示动态,相当于着”。常附在立、卧、坐等不及物动词的后头

 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。--《舜子变文》

 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

 相看月未坠,白地断肝肠。--唐·杜甫《越女词》

 地 

 (形声。从土,也声。本义大地)

 同本义,与天”相对 

 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。--《春秋·元命苞》

 土乙力为地。--《尔雅·释地》

 地生养万物。--《管子·形势解》

 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