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狂三诈四

狂诓的假借,诓骗。一味欺诈。

狂三诈四

读音(发音): kuáng sān zhà sì

详细解释(意思):狂诓的假借,诓骗。一味欺诈。

出处(典故):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三十九回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,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。”

示例:

第三个字为"诈"的成语

成语"狂三诈四"逐字解释

"狂"字解释:狂〈形〉

 (形声。本义狗发疯)

 同本义。也指狗发疯 

 狂,猳犬也。--《说文》

 值狂犬之暴怒,加楚害于微躯。--三国魏·阮籍《鸠赋》

 又如狂犬(凶猛的狗)

 引申指人的精神失常”,疯癫” 

 狂夫瞿瞿。--《诗·齐风·东方未明》

 狂走者累日。--唐·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

 漫卷诗书喜欲狂。--唐·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

 忽忽如狂。--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

 佯狂不知所之者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
 又如狂死(因疯疾致死);狂易(精神失常);狂惑(精神错乱;疯癫);狂徒(狂人)

 狂妄 

 狂kuáng

 ⒈疯癲,精神失常疯~。癲~。发~。他是个~人。

 ⒉放荡,不受拘束~言。~笑。~饮。~奴故态。~妄(极端放肆,自高自大)。

 ⒊猛烈,强烈~风。~奔。~暴。~澜(大浪头)。

 ⒋
"三"字解释:三〈数〉

 (指事。本义数目。二加一的和)

 同本义 

 三,天地人之道也。从三数。--《说文》

 三,数名。--《广韵》

 二与一为三。--《庄子·齐物论》

 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--《老子》

 王三赐命。--《易·师》。荀注三者阳德成也。”

 结恨三泉。--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。注三者数之小终。”

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。--《易·需》

 纪之以三。--《国语·周语下》

 狡兔有三窟,仅得免其死耳。--《战国策》

 又如三叉(三歧的道路);三木(古时套在犯人颈、手、足上的刑具);三节(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、三月三上巳节、九

 三sān

 ⒈数目字~个。~人行必有我师。

 ⒉多次再~叮嘱。~番五次。~思而行。~令五申。~复斯言。

 ⒊[三甲]〈古〉"殿试"中榜者(进士)的三个等级。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,分为三等即"三甲"。一甲,赐"进士及第";二甲,赐"进士出身";三甲,赐"同进士

 出身"。每甲各取有若干名,统称进士。元、明、清,殿试的中榜者,一甲只取有三名,二甲、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。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,第二名叫榜眼,第三名叫探花。

 三sàn 1.多次;再三。
"诈"字解释:诈 

 (形声。从言,乍声。从言,说明与言论有关。本义欺骗)

 同本义 

 诈,欺也。--《说文》

 诈,伪也。--《尔雅》

 匿行曰诈。--《荀子·脩身》

 有掎挈伺诈。--《荀子·富国》

 繁战之君,不足于诈。--《吕氏春秋·义赏》

 无功伐而求荣富,诈也。--《吕氏春秋·务本》

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,实不可得。--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
 禽兽之变诈。--《聊斋志异·狼三则》

 又如诈端(讹诈的理由);诈掯(敲诈勒索);诈哄(欺骗);诈伪(欺骗);诈力(诈术与暴力);诈人(专务诈欺作伪的人)

 假装;冒充 

 诈zhà

 ⒈欺骗~骗。欺~。他被~。~语(骗人的话)。

 ⒉假装~败。~病。~降。
"四"字解释:四 

 (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。本义数目。三加一所得) 同本义 

 四,阴数也。四分之。--《说文》

 阴数次三也。--《玉篇》

 路下四亚之。--《仪礼·觐礼》。注谓乘马也。”

 光被四表。--《书·尧典》

 闰月定四时成岁。

 良马四之--《诗·鄘风·干旄》

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!--刘邦《大风歌》

 又如四垂(四边);四梢(城镇四方边缘地方);四隅头(四方街口,四处);四柱(指人出生的年、月、日、时);四不拗六(少数拗不过多数);四趁(相称,各处都合适);四门(四方之门

 );四鼓(四更);四知(天知、神知、我知、子知);四

 四sì数目字三~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