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无面目见江东父老

以之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。

无面目见江东父老

读音(发音): wú miàn mù jiàn jiāng dōng fù lǎo

详细解释(意思):以之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。

出处(典故): 语本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。乌江亭长檥船待……项王笑曰‘天之亡我,我何渡为!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,今无一人还,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,我何面目见之?’”

示例:

第五个字为"江"的成语

第六个字为"东"的成语

第七个字为"父"的成语

第八个字为"老"的成语

成语"无面目见江东父老"逐字解释

"无"字解释:无 

 (会意。据甲骨文字形,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。卜辞、金文中无、舞”同字。本义乐舞)

 同本义 

 哲学范畴,指无形、无名、虚无等,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

 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--《老子》

 无 

 没有,跟有”相对 

 无,不有也。--《玉篇》

 无若丹朱傲。--《书·益稷》

 无偏无党。--《书·洪范》

 无内人之疏,而外人之亲。--《荀子·法行》

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--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
 无不伸颈。--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
 无不变色。

 无不毕肖。

 无(無)wú

 ⒈没有,跟"有"相对~粮~钱。~穷~尽。

 ⒉不~仿说出。

 ⒊不分,不论,不外~分。~论,地~四方。民~异国。事~大小。~非如此。

 ⒋通"毋"。不,不要~往。

 ⒌

 无mó 1.见"南无"。
"面"字解释:面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里面是目”字,外面表示面庞。面”,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。脸”是魏晋时期才出现,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,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”本义脸)

 同本义 

 面,颜前也。--《说文》

 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。--《周礼·撢人》

 私面私献。--《周礼·司仪》

 大辂在宾阶面。--《书·顾命》

 必唾其面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 满面尘灰烟火色。--唐·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
 女之靧面。--明·袁宏道《满井游记》

 椎髻仰面。--明·魏学洢《核舟记》

 又如面不厮睹(脸不对着看,表示生气);颜面(脸面;脸部;体

 面(靣)miàn

 ⒈脸,头的前部~孔。颜~。~不改色。

 ⒉直接接触,当着本人在场~谈。当~说。

 ⒊朝着,脸对着~向。~山而居。

 ⒋部位,方向前~。里~。右~。四~八方。~ ~俱到。

 ⒌东西的外表地~。鞋~子。被盖~儿。

 ⒍几何学上指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,有长有宽没有厚~积。平~。

 ⒎量词三~旗帜。两~镜子。

 ⒏

 ①脸面,面子没有~目见人。

 ②相貌,脸的形状~目可憎。

 ③〈喻〉事物的景象状态~目一新。

 ⒐

 ①体面怕丢~子。

 ②情面秉公执法,不讲~子。

 ③东西的外表桌~子。
"目"字解释:目 

 (象形。甲骨文和小篆字形。象眼睛形,外边轮廓象眼眶,里面象瞳孔。小篆处理为线条。先秦时期多用目”,两汉以后,用眼逐渐多起来。目”具有书面语色彩。本义眼睛)

 同本义 

 目,人眼,象形。--《说文》

 目者,气之清明者也。--《礼记·郊特牲。》

 目者,心之符也。--《韩诗外传》

 夫妻反目。--《易·小畜卦》

 睅其目,皤其腹。--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

 满目萧然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
 瞋目大怒。--晋·干宝《搜神记》

 目似瞑。--《聊斋志异·狼三则》

 目不忍睹。--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
 又如目

 目mù

 ⒈眼睛~不暇接。有~共睹。

 ⒉看众~睽睽。众~昭彰。

 ⒊孔,网眼网~。纲举~张。

 ⒋名称,标题~录。书~。题~。

 ⒌条文,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~。大纲细~。

 ⒍

 ⒎

 ⒏

 ⒐

 ①射击、攻击或寻找的对象对准~标。

 ②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奋斗的~标。

 ⒑
"见"字解释:见 

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目”,下面是人”。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,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。本义看见,看到)

 同本义 

 见,视也。--《说文》

 未见君子。--《诗·周南·汝坟》

 利见大人。--《易·乾》

 见龙在田。--《易·乾》

 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。--《礼记·大学》

 见而不见,闻而不闻。--《韩非子·主道》

 昨夜见军帖,可汗大点兵。--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
 见两小儿辩斗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
 儿童相见不相识。--唐·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

 虎见之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
 歧王宅里寻常见

 见(見)jiàn

 ⒈看到看~。耳闻目~。〈引〉接触,遇到胶卷忌讳~光。病刚好,不要~寒。

 ⒉看得出,显现出初~成效。已~分晓。

 ⒊会面,会晤会~。接~。

 ⒋看法,认识,扩大知识~解。~识。远~。不固执己~。

 ⒌指明出处~上页。

 ⒍助词。

 ①用在动词前,〈表〉被动莫~笑。别~怪。

 ②用在动词前,〈表〉对说话人怎么样~教。请~谅。

 ⒎用在"听"、"闻"、"看"等动词后,〈表〉效果听~了。看~了。

 ⒏[见习]学得专业知识的人刚到工作岗位去,现场实地工作实习~习生。

 ⒐[见证]亲眼看到,可以作证的人。也指可以作证的事物。

 ⒑见xiàn。

 见(見)xiàn

 ⒈显出,出现,显露表~。华佗再~。昙花一~。

 见"儋藍"。

 ④姓。三国吴有儋萌。见《三国志.吴志.薛综传》。
"江"字解释:江 

 (形声。从水,工声。本义长江的专称)

 同本义 

 江,江水也。犊

 江之永矣。--《诗·周南·汉广》

 滔滔江汉。--《诗·小雅·四月》

 江上几人在,天涯孤棹还。--温庭筠《送人东归》

 江间波浪兼天涌,塞上风云接地阴。--杜甫《秋兴八首》

 又如江汉(长江与汉水);江水(即长江);江左烟霞(江东的山水风景。江左指今江苏、安徽等长江沿江地带);江陵(县名。在今湖北省中部偏南、长江沿岸。向为我国南北陆路交

 通要冲)

 江河的通称 

 南方的河流多称江”,如珠江”、沅江”;北方的河流多称河”,如

 江jiāng

 ⒈泛指大的河流珠~。岷~。

 ⒉特指长江(也叫"扬子江")~淮地区。百万雄师过大~。

 ⒊

 ⒋
"东"字解释:东 

 (会意。从木,官溥说,从日在木中。本义东方,日出的方向)

 同本义 

 东,动也。--《说文》

 东方者,动方也,万物始动生也。--《白虎通·五行》

 东方木也。--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。按日所出也。从日在木中,会意。”

 东君,日也。--《广雅·释天》

 东邻。--《易·既济》。虞注震为东。”

 东方者,阳也。--《白虎通·情性》

 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。--宋·辛弃疾《清平乐·村居》

 又如关东;旭日东升;东夏(指中国东部);东朝(东宫);东极(东方边远之处);东君(神话中与西王母相对的东王公);东坦(女婿);东裔(东
"父"字解释:父〈名〉

 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,多附缀于表字后面 

 维师尚父,时维鹰扬。--《诗·大雅》

 三月,公及邾仪父盟于眜。--《春秋》

 余弟安国平父,安上纯父。--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
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

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,我何面目见之?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父知之乎?(父老先生)--《史记·张释之冯唐列传》

 又如渔父;田父

 通甫”。开始 

 强梁者不得其死,吾将以为教父。--《老子·四十二章》

 又如教父(教戒的开始)

 天。古人以为天地生万物,故称天为父” 

 乾,天也,故称乎父

 父 fǔ

 ⒈对老年人的尊称农夫渔~。

 ⒉同"甫

 ⒉"。

 父 fù

 ⒈爸爸~亲。

 ⒉对男性长辈的称呼~老。伯~。师~。大姨~。

 【大父】祖父。
"老"字解释:老〈形〉

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象一个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形。本义年老,衰老)

 五十至七十岁的高龄 

 老,考也。七十曰老。--《说文》

 七十以上曰老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
 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以告。--《国语·吴语》。注六十曰耆,七十曰老。”

 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。--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二年》。注六十称耋,七十称老。”

 老冉冉其将至兮。--《楚辞·离骚》

 六十以上为老男,五十以上为老女。--《管子·海王》注

 穷当益坚,老当益壮。--《后汉书》

 又如老钝(年老迟钝);老家人(老仆人);老院子(老仆人);老丹青(老画

 老lǎo

 ⒈年纪大

 ①跟"少"、"幼"相对百岁~人。~当益壮。

 ②对年纪大的人的尊称张~。敬~院。

 ⒉时间长

 ①以前的,长久的,原来的~同学。~同事。~地方。

 ②经历长,经验丰富~手。~练。~专家。

 ③陈旧的,过时的~式样。~调重弹。

 ④跟"嫩"相对~南瓜。

 ⑤经常,总是她呀,~是勤勤恳恳地工作。

 ⒊衰竭,疲怠楚师~矣。

 ⒋很,极~早。~远。

 ⒌排行在末尾的~儿子。~妹子。

 ⒍词头

 ①用在称呼上~师。~赵。~兄。

 ②用在排行次序上~大。~二。

 ③用在某些动、植物名称上~鼠。~虎。~包谷。

 ⒎

 ①老人自称。

 ②父亲的俗称。

 ③〈古〉哲学家老子(李聃)。

 ④狂妄自大的人的自称~子天下第一。

 ⒏

 ①旧时指官吏。现多用于讽刺不要做官当~爷。

 ②〈方〉外祖父。

 ⒐

 ①诚实,坦率。

 ②规规矩矩,不惹事生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