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知书达礼

知、达懂得。有文化,懂礼貌。形容有教养。

知书达礼

读音(发音): zhī shū dá lǐ

详细解释(意思):知、达懂得。有文化,懂礼貌。形容有教养。

出处(典故): 元·无名氏《冯玉兰》第一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,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。”

示例: 老师希望我们健康成长,要~,全面发展。

成语"知书达礼"逐字解释

"知"字解释:知 

 (会意。小篆字形,从口矢。段玉裁识敏,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。”意思是认识、知道的事物,可以脱口而出。本义知道)

 同本义 

 知,识也。--《玉篇》

 知汝远来应有意。--唐·韩愈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

 心徹为知。--《庄子·外物》

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?此谋反耳。--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

 不知何氏女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
 又

 日知基所亡。

 汝亦知射。--宋·欧阳修《归田录》

 不知几千里。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
 知其不可而为之。--清·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
 又如知不到(不知道);知风(知道情况

 知zhī

 ⒈晓得,明了~晓。~道。~己~彼。

 ⒉使知道通~。告~。

 ⒊感觉,认识到~觉。

 ⒋见识,学识,学问~识。求~。真~。

 ⒌了解相~。〈引〉相亲新~。~己。~音。~心人。

 ⒍主持,主管~县、~事(旧时指县长)。

 ⒎〈古〉通"智"。聪明,智慧。

 ⒏

 ⒐

 知zhì 1.聪明;智慧。 2.姓。春秋时晋有知罃。
"书"字解释:书 

 (形声。从聿,者声。聿,即笔。隶书省者”成曰”。《说文》书,箸也。”箸(著)即显明∠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,者、箸”音近,故者”有表意作用。本义书

 写,记录,记载)

 同本义 

 書,著也。--《说文》。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。”

 五曰六书。--《周礼·保氏》

 作书。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,中古以漆画于帛,后世以墨写于纸。--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

 易之以书契。--《易·系辞》

 书者,以笔画记之辞。--《尚书序》疏

 子张书诸绅。--《论语·卫灵公》

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”,置人所罾鱼

 书(書)shū

 ⒈写,记载~写。奋笔疾~。大~特~。

 ⒉文字读其~。读~破万卷。

 ⒊信家~。来~已收。

 ⒋文件证~。决心~。倡议~。

 ⒌装订成册的著作~籍。著~立说。

 ⒍字体楷~。行~。草~。

 ⒎《尚书》的简称。

 ⒏称某些曲艺说~。鼓~。

 ⒐

 ①汉字的书写法则。

 ②汉字的书写艺术,也省称"书"~画展览。

 ⒑ 

 ⒒

 ⒓
"达"字解释:达 

 (形声。从辵,羍声。本义道路畅通)

 同本义。泛指畅通 

 达,行不相遇也。--《说文》

 达,通也。--《广雅》

 左右达为夹室,所以相隔。--《礼记·内则》

 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。--《国语·吴语》

 达四聪。--《虞书》

 达于河。--《书·禹贡》

 七曰达吏。--《周礼·大宰》

 下达。--《仪礼·士昏礼》

 天下达道。--《礼记·中庸》

 唯恐道途显晦,不相通达。--唐·李朝威《柳毅传》

 屋极有窗以达气。--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
 又如四通八达;达越(疏通瑟底之孔使其声迟重);达乡(相对而畅达的窗户)
"礼"字解释:礼 

 (会意。从示,从豱。豱”是行礼之器,在字中也兼表字音。本义举行仪礼,祭神求福)

 同本义 

 秠,履也。所以事神致福也。--《说文》

 脩五礼。--《虞书》。马注吉、凶、军、兵、嘉也。”

 脩六礼以节民性。六礼冠、昏、丧、祭、乡、相见。--《礼记·王制》

 夫礼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--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

 冠、婚、朝、聘、丧、祭、宾主、乡饮酒、军旅此之谓九礼。--《大戴礼记·本命》

 邀见讲钧礼。--清·周容《芋老人传》

 设九宾礼于廷。--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
 又

 礼(秠)lǐ

 ⒈尊敬或客气的态度、动作~貌。敬~。

 ⒉适应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习俗形成的仪式、仪节典~。婚~。

 ⒊〈表〉庆贺或敬意的事物~物。~品。国庆献~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