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牵衣肘见

指牵动一下衣襟,就露出臂肘。形容衣不蔽体。

牵衣肘见

读音(发音): qiān yī zhǒu jiàn

详细解释(意思):指牵动一下衣襟,就露出臂肘。形容衣不蔽体。

出处(典故): 语出《庄子·让王》曾子居卫……三日不举火,十年不制衣,正冠而绝缨,捉襟而肘见,纳屦而踵决。”

示例: ~,步雪履穿。★唐·王维《送郑五赴任新都序》

成语"牵衣肘见"逐字解释

"牵"字解释:牵 

 (形声。从牛,冖”象牵牛的绳,玄声。本义牵牛)

 同本义。引申为牵拉 

 牵,引前也。--《说文》

 牵,引也。--《广雅》

 飱牵。--《周礼·宰夫》。司农注牲牢可牵而行者。”

 与其牵傍。--《周礼·牛人》。注牵傍,在辕外輓牛也。人御之,居其前曰牵,居其傍曰傍。”

 牵牛悔亡。--《易·夬》

 牵牛而过堂下者。--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
 牵衣顿足拦道哭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
 回车叱牛牵向北。--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
 攀草牵棘。--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记》

 又如牵笼(拉扯);庆(牵巾。新郎新娘拜

 牵(牽)qiān

 ⒈拉,挽着,挽引向前~牛。手~手。~着向前走。

 ⒉连带,带累~连。~累。~制。~一发而动全身。

 ⒊惦念,缠连~肠挂肚。意惹情~。

 ⒋拘束,拘泥~于所闻。

 ⒌

 牵qiàn 1.挽船的绳索。
"衣"字解释:衣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。上面象领口,两旁象袖筒,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,为上衣形。衣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从衣”的字与衣服有关。本义上衣)

 同本义 

 衣,所以蔽体者也。上曰衣,下曰裳。--《说文》

 一戎衣。--《书·武城》。传服也。”

 薄澣我衣。--《诗·周南·葛覃》

 东方未明,颠倒衣裳。--《诗·齐风·东方未明》

 绿衣黄裳。--《诗·邶风·绿衣》

 荀九家乾为衣。--《易·说卦》

 夜披衣坐。--唐·李朝威《柳毅传》

 披紫衣。

 又如衣祛(衣袖);衣袖(衣服的袖子);衣裤(上衣与裤子)

 服装

 衣yī

 ⒈上衣。泛指衣服~裳。内~。~冠楚楚。

 ⒉包在物体外面的胞~。糖~炮弹。

 衣yì穿~轻裘。~羽绒服。
"肘"字解释:肘 

 (会意。从肉从寸,寸,腕下寸口”部位。点明肘所在的范围。本义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)同本义 

 肘,臂节也。--《说文》

 肘者,肱与臂相接处。

 反诎之,及肘。--《礼记·深衣》。注肘或为腕。”

 俄而柳生其左肘。--《庄子·至乐》

 自始合,而矢贯余手及肘。--《左传》

 又如肘膊(手臂。比喻得力的助手);肘弯(肘关节部位);肘翼(胳膊肘和羽翼,比喻切近之地);肘臂(臂膀。比喻亲信;爪牙);肘腕(肘关节向里凹下去的地方);肘行(以肘前行,表

 示畏服);肘行膝步(匍匐前行,表示虔诚或哀戚)

 肘 

 用肘触人示意;拉住肘

 肘zhǒu

 ⒈上臂跟前臂相连结的部分~关节。

 ⒉特指作食品用的猪腿之上半部冰糖芝麻~子。
"见"字解释:见 

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目”,下面是人”。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,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。本义看见,看到)

 同本义 

 见,视也。--《说文》

 未见君子。--《诗·周南·汝坟》

 利见大人。--《易·乾》

 见龙在田。--《易·乾》

 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。--《礼记·大学》

 见而不见,闻而不闻。--《韩非子·主道》

 昨夜见军帖,可汗大点兵。--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
 见两小儿辩斗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
 儿童相见不相识。--唐·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

 虎见之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
 歧王宅里寻常见

 见(見)jiàn

 ⒈看到看~。耳闻目~。〈引〉接触,遇到胶卷忌讳~光。病刚好,不要~寒。

 ⒉看得出,显现出初~成效。已~分晓。

 ⒊会面,会晤会~。接~。

 ⒋看法,认识,扩大知识~解。~识。远~。不固执己~。

 ⒌指明出处~上页。

 ⒍助词。

 ①用在动词前,〈表〉被动莫~笑。别~怪。

 ②用在动词前,〈表〉对说话人怎么样~教。请~谅。

 ⒎用在"听"、"闻"、"看"等动词后,〈表〉效果听~了。看~了。

 ⒏[见习]学得专业知识的人刚到工作岗位去,现场实地工作实习~习生。

 ⒐[见证]亲眼看到,可以作证的人。也指可以作证的事物。

 ⒑见xiàn。

 见(見)xiàn

 ⒈显出,出现,显露表~。华佗再~。昙花一~。

 见"儋藍"。

 ④姓。三国吴有儋萌。见《三国志.吴志.薛综传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