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龙胡之痛

指丧亲之痛。

龙胡之痛

读音(发音): lóng hú zhī tòng

详细解释(意思):指丧亲之痛。

出处(典故): 《汉书·郊祀志上》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。鼎既成,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。黄帝上骑,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,龙乃上去……百姓卬望黄帝既上天,乃抱其弓与龙涘号。”

示例: 顾此襢编之锡,曾不间于乌鸟之怀;是各簪履之遗,益无解于~。★清·钱谦益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前母陆氏加赠宜人制》

第二个字为"胡"的成语

成语"龙胡之痛"逐字解释

"龙"字解释:龙 

 (象形。甲骨文,象龙形。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)

 同本义 

 龍,鳞虫之长。能幽能明,能细能巨,能短能长。春分而登天,秋分而潜渊。--《说文》。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。”饶炯注龙之为物,变化无端,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,以

 能升天,神其物,而命之曰灵。”

 飞龙在天。--《易·乾》

 麟、凤、龟、龙,谓之四灵。--《礼记·礼运》

 甲虫三百有六十,而龙为之长。--《孔子家语·执辔》

 叶公子高好龙。--刘向《新序·叶公好龙》

 又如龙工(像龙一样熟悉水性之功。也作龙功”);龙公(指龙王,龙

 龙(龍)lóng

 ⒈〈古〉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,有鳞、有角、有脚,能走、能飞、能游泳,还能兴云降雨飞~乘云。叶公好~。

 ⒉〈古〉生物学上指一些早已绝灭的巨大爬行动物恐~。翼手~。

 ⒊封建时代象征帝王或指帝王使用的东西~颜。~袍。

 ⒋

 ⒌

 龙máng 1.通"尨"。杂色,色斑驳。 2.通"?"。参见"龙鵤"。
"胡"字解释:胡 

 (形声。从肉,古声。本义牛脖子下的垂肉)

 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 

 胡,牛顄垂也。--《说文》。徐锴曰牛颔下垂皮也。”

 狼跋其胡。--《诗·豳风·狼跋》。传老狼有胡。”

 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。--《汉书·郊祀志上》。师古曰胡,谓颈下垂肉也。”

 又如胡髯朗(羊的别名→,颈下垂肉;髯,须);胡皱(牛颔下松弛有皱纹的皮);胡袋(某些鸟类颌下的皮囊,也称喉囊)

 器物上下垂如胡的部分 

 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为胡 

 胡(鬳、衚)hú

 ⒈〈古〉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之统称~人。~服。泛指我国少数民族的或外国的~椒。~琴。~萝卜。

 ⒉乱,无理~说八道。~言乱语。~作非为(肆无忌惮的做坏事)。

 ⒊文言疑问代词。什么,怎样~为慕大鲸?~不归?

 ⒋〈古〉指兽颈下的垂肉。

 ⒌

 ⒍
"之"字解释:之 

 (会意。象苃过屮。枝茎益大。本义出,生出,滋长)

 同本义 

 之,出也。象苃过屮,枝茎益大有所之,一者,地也。--《说文》

 如语焉而未之然。--《礼记》。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。未之者,未出也。”

 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 

 之,适也。--《广雅》

 自伯之东。--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

 之沛公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之虚所卖之。(虚”同墟”)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
 佯狂不知所之者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
 吾欲之南海,何如?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
 又如之如(前往);之往(去;

 之zhī

 ⒈到,往由京~川。不知所~。

 ⒉代词。代替人或物爱~重~。取~不尽,用~不竭。

 ⒊代词。这,此,或虚指~子于归(这个女子出嫁)。久而久~。

 ⒋在形容词、名词等之后,跟"的"相当。〈表〉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~家。四分~三。两年~后。羔羊~皮。中国~富强。人民~英勇。

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,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~行也,天下为公。

 ⒍文言虚词~乎者也矣焉哉。
"痛"字解释:痛 

 (形声。从疒,甬声。疒,与疾病有关。本义疼痛)

 同本义 

 痛,病也。--《说文》

 坎为耳痛。--《易·说卦》

 桓侯体痛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
 身体痛。--汉·王充《论衡·订鬼篇》

 病痛恐惧。

 身自疾痛。

 又如痛不欲生;痛定思痛;创巨痛深;累得酸痛;痛毒(痛苦,残酷);痛疾(病痛);痛脚(疼痛的脚);痛煞(疼痛之甚);痛痹(病名。中医指以疼痛剧烈为主症的痹症);痛痒(疼痛,发

 痒)

 痛恨 

 自痛负汉。--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

 叹息痛恨。--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
 又如痛入骨髓(形容痛恨到极点);深恶痛绝(极端痛恨、

 痛tòng

 ⒈疼疼~。牙~。病~。

 ⒉悲伤,苦恼难受悲~。~苦。~心。

 ⒊极,尽情,深切地,彻底地~恨。~饮。~切。~改前非。

 ⒋

 ①高兴,心情舒畅有说有笑,真~快。~ ~快快地工作。

 ②尽兴这场球打得够~快。

 ③爽快,直率有话就~ ~快快地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