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诡言浮说

指虚假不实的话。

诡言浮说

读音(发音): guǐ yán fú shuō

详细解释(意思):指虚假不实的话。

出处(典故): 《资治通鉴·梁武帝太清元年》[侯景]衅暴恶盈,侧首无托,以金陵逋逃之薮,江南流寓之地,甘辞卑礼,进孰图身,诡言浮说,抑可知矣。”

示例:

成语"诡言浮说"逐字解释

"诡"字解释:诡 

 (形声。从言,危声。本义责成,要求)

 同本义 

 诡,责也。--《说文》

 自诡灭贼。--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

 今臣得出守郡,自诡效功,恐未效而死。--《汉书·京房传》

 又如诡求(要求,责求);诡驳(责难驳斥);诡责(责备;责问);诡令(责令)

 违反,自相矛盾 

 诡,违也。--《西京赋》注引《说文》

 容服有仪谓之仪,反仪为诡。--《贾子道术》

 诡自然之性。--《淮南子·主术》

 古今诡趣。--《淮南子·辩亡论》

 言行相诡,不祥莫大焉。--《吕氏春秋

 诡guǐ

 ⒈欺诈,奸滑~计。~辩。

 ⒉奇异,怪异,出乎平常~谲。~殊。~秘。~异。

 ⒊违反,违背~于常理。言行相~。
"言"字解释:言 

 (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下面是舌”字,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。言”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。从言”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。本义说,说话)

 同本义 

 直言曰言,论难曰语。--《说文》

 志以发言。--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

 志以定言。--《左传·昭公九年》

 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--《国语·周语上》

 言,心声也。--《法言·问神》

 言,口之利也。--《墨子经》

 言者所以在意。--《庄子·外物》

 具言所闻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
 趋机而言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
 言讫不见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

 言yán

 ⒈话语~。诺~。有~在先。~而有信。

 ⒉讲,说~语。~行一致。身教重于~教。

 ⒊汉语中的一个字,也指一句话五~绝句。七~乐府。一~为定。

 ⒋文言中的动词词头(无义)驾~出游(驾驾车)。

 言yàn 1.诉讼。 2.通"唁"。慰问。

 言yín 1.参见"言言"。
"浮"字解释:浮〈动〉

 (形声。从水,孚声。本义漂流,漂浮)

 同本义 

 浮,氾也。--《说文》

 载沉载浮。--《诗·小雅·菁菁者莪》

 浮,漂也。浮游也。--《广雅》

 乘桴浮于海。--《论语·公冶长》

 浮于济漯。--《书·禹贡》

 过夏首而西浮兮。--《楚辞·哀郢》

 浮天无岸。--《文选·桦·海赋》

 皓月千里,浮光跃金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
 交语速装束,络绎如浮云。--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
 又如油浮于水面;浮梗(随水漂浮的残梗);浮蛆(酿酒未熟时,漂浮在酒浆上的泡沫);浮没(漂流淹没);浮月(浮在水面的月影)。也指

 浮 fú

 ⒈漂,跟"沉"相对漂~。飘~。~云。~力。〈引〉行船~长江而下。

 ⒉表面的~皮。鞋上有~土。

 ⒊空虚,不实在~夸。虚~。抑~华。

 ⒋不沉着,不冷静轻~。~躁。

 ⒌暂时,不定的~记。~支。

 ⒍超过,多于~额。官~于事。

 ⒎

 【浮雕】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雕塑形象。

 ⒏

 【浮屠】

 【浮图】

 ①佛(释迦牟尼)。

 ②和尚。

 ③佛塔七级~屠。
"说"字解释:说  shui

 说服;劝说 

 义兴人谓为三横,而处尤剧。或说处杀虎斩蛟,实冀三横唯余其一。--《世说新语·自新》

 鲰生说我曰距关,毋内诸侯,秦地可尽王也。”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公子患之,数请魏王,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。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
 又如游说;说士(游说的人);说客(游说之士);说项(本意为称道人善,后引申凡替人游说,阐说人情都可称说项”);说难(指用言语说服他人并不容易);说城(劝说举城投降);说

 导(劝说开导);说辞(游说的话);说谏(劝说进谏);说调(怂恿,撺掇)

 休憩;止息。通税” 

 说yuè

 ⒈〈古〉同"悦"。

 说shuì

 ⒈说动别人,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~客。游~。

 说shuō

 ⒈讲话,用话表达意思你~。~到做到。

 ⒉言论,主张学~。著书立~。

 ⒊批评,指责~了他几句。

 ⒋解释解~。一~就懂。

 ⒌指说合,介绍~婆家(介绍对象)。

 ⒍

 ⒎

 说tuō 1.简易。参见"说唃"。 2.通"脱"。解脱;免除。 3.通"脱"。急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