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肺腑之言

肺腑指内心。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话。

肺腑之言

读音(发音): fèi fǔ zhī yán

详细解释(意思):肺腑指内心。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话。

出处(典故): 唐·白居易《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》肺腑都无隔,形骸两不羁。”

示例: 他了他这一番~,使我们陷入了沉思之中。

第一个字为"肺"的成语

第二个字为"腑"的成语

成语"肺腑之言"逐字解释

"肺"字解释:肺〈名〉

 肺,金臧也。--《说文》

 肺有金之精,制割立断。--《春秋·元命苞》

 肺为气。--《淮南子·精神》

 肺藏于右。--《素问·刺禁论》

 吾师肺肝,皆铁石所铸造也。--清·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

 又如肺肠(肺和肠。指生理上的欲念。即七情六欲);肺肝(肺与肝。比喻内心);肺吵丢丢掀(方言。心花怒放);肺火(中医称肺部的邪热)

 肺 fèi

 ⒈人和高等动物的呼吸器官之一~脏。~炎。~结核病。

 ⒉

 【肺腑】〈喻〉内心~腑之言。

 肺pèi 1.见"肺肺"。
"腑"字解释:腑〈名〉

 (形声。从肉,府声。本义腑脏)

 中医以胃、胆、膀胱、三焦、大小肠的总称 

 六府。谓大肠、小肠、胃、膀胱、三焦、胆也。府者,为五藏宫府也。俗字作腑。--《白虎通·性情》

 又如腑脏(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总称)

 喻内心,心怀 

 腑〈形〉

 腐烂的 

 腑 fǔ脏腑,中医对人体内脏的总称。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称脏,胆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称腑,统称"五脏六腑"。
"之"字解释:之 

 (会意。象苃过屮。枝茎益大。本义出,生出,滋长)

 同本义 

 之,出也。象苃过屮,枝茎益大有所之,一者,地也。--《说文》

 如语焉而未之然。--《礼记》。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。未之者,未出也。”

 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 

 之,适也。--《广雅》

 自伯之东。--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

 之沛公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之虚所卖之。(虚”同墟”)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
 佯狂不知所之者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
 吾欲之南海,何如?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
 又如之如(前往);之往(去;

 之zhī

 ⒈到,往由京~川。不知所~。

 ⒉代词。代替人或物爱~重~。取~不尽,用~不竭。

 ⒊代词。这,此,或虚指~子于归(这个女子出嫁)。久而久~。

 ⒋在形容词、名词等之后,跟"的"相当。〈表〉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~家。四分~三。两年~后。羔羊~皮。中国~富强。人民~英勇。

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,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~行也,天下为公。

 ⒍文言虚词~乎者也矣焉哉。
"言"字解释:言 

 (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下面是舌”字,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。言”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。从言”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。本义说,说话)

 同本义 

 直言曰言,论难曰语。--《说文》

 志以发言。--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

 志以定言。--《左传·昭公九年》

 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--《国语·周语上》

 言,心声也。--《法言·问神》

 言,口之利也。--《墨子经》

 言者所以在意。--《庄子·外物》

 具言所闻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
 趋机而言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
 言讫不见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

 言yán

 ⒈话语~。诺~。有~在先。~而有信。

 ⒉讲,说~语。~行一致。身教重于~教。

 ⒊汉语中的一个字,也指一句话五~绝句。七~乐府。一~为定。

 ⒋文言中的动词词头(无义)驾~出游(驾驾车)。

 言yàn 1.诉讼。 2.通"唁"。慰问。

 言yín 1.参见"言言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