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

学习好像追赶什么,总怕赶不上,赶上了又怕被甩掉。形容学习勤奋,进取心强。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。

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

读音(发音): xuá rú bù jí ,yóu kǒng shī zhī

详细解释(意思):学习好像追赶什么,总怕赶不上,赶上了又怕被甩掉。形容学习勤奋,进取心强。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。

出处(典故): 《论语·秦伯》子日‘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。’”

示例: 秋间又过太湖,游石公、飘渺诸峰……明年将为天台、雁荡之行。~。★清·袁枚《小仓山房尺牍》第一百0六首。

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成语接龙

第五个字为"犹"的成语

第六个字为"恐"的成语

第七个字为"失"的成语

成语"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"逐字解释

"学"字解释:学 

 (形声。本作壆”,象双手构木为屋形◇作声符,加子”为义符。子,孩子。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。本义学习)

 同本义 

 学,识也。--《广雅》

 好学近乎知。--《礼记·中庸》

 念终始典于学。--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

 学,效也。近而愈明者学也。--《尚书大传》

 学者,学其所不能学也。--《庄子·庚桑楚》

 远寻师学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
 学而时习之。--《论语》

 学即继以问也。--清·刘开《问说》

 又如学书(认真读书);学学乖(经世面,学聪明);学理论;学技术;好学;苦学;教学相长;学文(学习人文学科或社会

 学(寃、斈)xué

 ⒈指学习~工。~农。~医。~哲学。~而不厌。~习科学知识。

 ⒉模仿边看边~。照字帖~写字。鹦鹉~舌。

 ⒊指学问。

 ①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这是一门新兴的~问。

 ②知识求~。博~多才。

 ③学和问勤~多问。

 ⒋指学识,学术上的知识和修养她的~识渊博。

 ⒌指学校,集体培养人才的地方小~。中~。大~。

 ⒍指学科,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医~。化~。生物~。经济~。

 ⒎

 ⒏

 ⒐

 ①在学校学习的人。

 ②向前辈或向能者学习的人。

 ③求学者谦称自己。

 ⒑

 ⒒

 ①〈古〉官名翰林~士。

 ②旧称学者文人~士。

 ③学位名在硕士之下。

 ⒓

 ⒔

 ⒕

 ⒖

 学xiào 1.教导。
"如"字解释:如 

 (会意。从女,从口。本义遵从,依照)

 同本义 

 如,从随也。--《说文》。按,此字疑从女,若省声。女子从人者也。

 有律以如己也。--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。杜预注如,从也。”

 所不与舅氏同心者,有如白水!--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

 犬皆如人意。--《柳宗元《三戒》

 又如如命(遵从命令);如志(随顺意愿;实现志愿);如令(从令,遵令)

 好像, 如同 

 日初出大如车盖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
 状貌如妇人女子。--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

 两狼之并驱如故。--《聊斋志异·狼三则》

 又如如皋雉(比喻男子以才华博

 如rú

 ⒈像,相似,同样~像。~此。不动~山。视死~归。~ 火~荼。~出一辙。

 ⒉依照,符合,按照~法炮制。~愿以偿。~实汇报。

 ⒊及,比得上我不~她。

 ⒋超过一年强~一年。

 ⒌到,往~京。

 ⒍假若,假使~果。假~。~不学习,那有知识。

 ⒎词尾。〈表〉情况恰~其分。空空~也。

 ⒏举例在科学上有重大贡献的人,~李四光、竺可祯、林巧稚等。

 ⒐

 ⒑

 ①符合心意称心~意。

 ②器物名。供指划或观赏用竹~意。玉~意。
"不"字解释:不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常棣之花,鄂不韡。”郑笺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锲

 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

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 

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
 老妇不闻也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 被驱不异犬与鸡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
 后遂不复至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
 又如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
"及"字解释:及 

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从人,从手。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。本义追赶上,抓住)

 同本义 

 及,逮也。--《说文》

 使人追宋义子,及之齐,杀之。--《史记`项羽本纪》

 无庸,将自及。--《左传隐公元年》

 又如赶不及(来不及);企及(希望赶上);來得及(能够赶上);及面(见面);及时应令(与季节令令相适应)

 至,达到 

 及,至也。--《广雅》

 及期。--《仪礼聘礼》

 不及黄泉,无相見也。--《左传隐公元年》

 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。--陶潜《桃花源记》

 及诸河,则在舟中矣。--《

 及jí

 ⒈到,至,达到自古~今。由此~彼。〈引〉牵扯波~。涉~。邪行不~于己。

 ⒉赶上,追上还来得~。赶不~了。

 ⒊乘,趁着~时。~早出发。

 ⒋如,比得上我不~她。

 ⒌连词⊥、与、跟报、刊、杂志~其它出版物。我、你~几个同班同学一道去公园。
"犹"字解释:犹 

 (形声。从犬,酋(尤)声。本义一种猿类动物)

 兽名★属,也叫犹猢”,形如麂 

 猶,愑属。--《说文》。字亦作猷。

 犹如麂,善登木。--《尔雅》

 犹,五尺大犬也。--《释文》引《尸子》

 犹,兽名也。--《颜氏家训·书证》

 犹与未决。--《史记·吕后纪》。索隐犹,猿类也。夘鼻长尾 ,性多疑。”

 山多犹猢,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,一腾百步,或三百丈,顺往倒返,乘空若飞。--《水经注》

 犬子 

 犹,《说文》陇西谓犬子为犹。”--《集韵》

 犹 

 如同∶比 

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。╠

 犹(猶)yóu

 ⒈一种猿类动物~猢。

 ⒉如,同,好像~如。过~不及。虽死~生。

 ⒊还,尚且记忆~新。困兽~斗。

 ⒋

 犹yáo 1.摇动。
"恐"字解释:恐〈动〉

 (形声。从心,巩声。本义严重害怕,惊恐)

 同本义 

 恐,惧也。--《说文》

 室如县罄,野无青草,何恃而不恐?--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六年》

 星队木鸣,国人皆恐。--《荀子·天伦》

 屠大窘,恐前后受其敌。--《聊斋志异·狼》

 秦王其破璧,乃辞谢。--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
 又

 赵王恐。

 恐栗,为儿恒状。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
 舟人大恐。--宋·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
 魏王恐。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
 又如恐防(担心,提防);恐虑(担心);恐灼(惊恐);恐怯(畏怯、害怕);恐畏(畏惧);恐急(惊慌)

 恐吓,使之害怕 

 恐kǒng

 ⒈害怕,不安~惧。~怖。惊~。有持无~。唯~干不好。

 ⒉威吓,吓唬~吓。以此~他人。

 ⒊

 ⒋

 ①慌张害怕他非常~慌。

 ②危机,使人不安粮食~慌。经济~慌。
"失"字解释:失 

 (形声。从手,乙声。表示从手中丢失。小篆字形。本义失掉;丢失)

 同本义 

 失,纵也。--《说文》。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。”

 失得勿恤。--《易·晋》

 故人情不失。--《礼记·礼运》。注犹去也。”

 君子不失足于人。--《礼记·表记》。注失其容止之节也。”

 掌国中失之事。--《周礼·师氏》。注失,失礼者也。”

 塞翁失马,今未足悲。--魏泰《东轩笔录》

 失道者寡助。--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

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。--《资治通鉴》

 此之谓失其本心。--《孟子·告子上》

 又如失状(丢失财物的清单);失

 失shī

 ⒈丢,掉丢~。遗~。~掉。~物招领。

 ⒉疏忽,错过,过错~手。~策。~言。过~。

 ⒊耽误,错过,未达目的~期。~机。~望。~意。

 ⒋违背,背弃~礼。~信。~约。

 ⒌找不着~踪。迷~。

 ⒍改变常态~声。~色。

 ⒎发生意外~火。~事。

 ⒏

 ⒐

 ①被打败。

 ②工作、计划或希望未达到预定的目标。

 ⒑

 ⒒

 ①疏忽,不留神。

 ②精神不正常或精神不振。

 ⒓

 ①失去平衡或调节。

 ②身体没有得到适当的调养。

 失yì 1.通"逸"。奔跑。 2.通"逸"。逃走。 3.通"逸"。隐遁。 4.通"佚"。放荡;淫佚。 5.通"佚"。安闲,安乐。 6.通"佚"。轻忽。
"之"字解释:之 

 (会意。象苃过屮。枝茎益大。本义出,生出,滋长)

 同本义 

 之,出也。象苃过屮,枝茎益大有所之,一者,地也。--《说文》

 如语焉而未之然。--《礼记》。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。未之者,未出也。”

 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 

 之,适也。--《广雅》

 自伯之东。--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

 之沛公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之虚所卖之。(虚”同墟”)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
 佯狂不知所之者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
 吾欲之南海,何如?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
 又如之如(前往);之往(去;

 之zhī

 ⒈到,往由京~川。不知所~。

 ⒉代词。代替人或物爱~重~。取~不尽,用~不竭。

 ⒊代词。这,此,或虚指~子于归(这个女子出嫁)。久而久~。

 ⒋在形容词、名词等之后,跟"的"相当。〈表〉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~家。四分~三。两年~后。羔羊~皮。中国~富强。人民~英勇。

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,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~行也,天下为公。

 ⒍文言虚词~乎者也矣焉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