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行百里者半九十

走一百里路,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。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。

行百里者半九十

读音(发音): 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jiǔ shí

详细解释(意思):走一百里路,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。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。

出处(典故): 《战国策·秦策五》诗云‘行百里者半九十。’此言末路之难也。”

示例:

第五个字为"半"的成语

第七个字为"十"的成语

成语"行百里者半九十"逐字解释

"行"字解释:行〈名〉hang

 (象形。本义道路)

 同本义 

 行,道也。--《说文》

 行有死人。--《诗·小雅·小弁》

 遵彼微行。--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

 又如行苇(路旁芦苇);行阡(道路);行神(路神);行程(路程);行街(大路)

 直排为行,横排为列 

 左右陈行,戒我师旅。--《诗·大雅·常武》

 凌余阵兮躐余行。--《楚辞·九歌·国殇》

 奉读书,五行并下。--《后汉书·应奉传》

 军队编制,二十五人为一行 

 郑伯使卒出貑,行出犬鸡。--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

 队伍,军队 

 陈胜、吴广皆次当行。--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
 行háng

 ⒈排,队列~列♂~。

 ⒉兄弟、姐妹长幼的次序你~几?我~二。

 ⒊职业同~。内~。干一~,爱一~。

 ⒋某些商店或营业性机构寄卖~。农业银~。

 ⒌量词。成行的写两~字。栽三~树。

 ⒍

 ⒎

 ⒏见xíng。

 行xíng

 ⒈走~走。~路。~军。远~。

 ⒉跟出行有关的~装。~李。旅~社。

 ⒊做,办事,活动,举动~事。~为。~动。~医。试~。执~。进~。举~。

 ⒋品质,品德言~。品~。罪~。

 ⒌将要~将就业。

 ⒍可以这样做也~。

 ⒎能干她真~。

 ⒏流通,传递通~。推~。发~书报刊物。

 ⒐流动的,临时的~商。~营。

 ⒑乐府和古诗的一种体裁长干~。兵车~。

 ⒒

 ⒓

 ⒔

 ⒕

 ①行使国家权力的~政机关。

 ②有关行政事务的~政人员。~政经费。

 行hàng 1.刚强貌。参见"行行"。 2.见"树行子"。

 行héng 1.口语中称僧道修行的功夫。参见"行望"﹑"道行"。
"百"字解释:百 
 
 (会意。从一,从白。白”假借为百”。本义数词)
 
 十个十。一百,100 
 
 百,十十也。--《说文》
 
 律中百钟。--《淮南子·时则》
 
 虽人有百手,手有百指,不能指其一端。--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 
 又如百辆之迎(用隆重仪式迎娶新妇);百日(一百天;人死后的一百天,请僧道诵经或作道场);百户(一百户人家;统兵百人之官)
 
 概数。言其多,许多的,众多的 
 
 千禄百福。--《诗·大雅·假乐》
 
 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。--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 
 猿则百叫无绝。--吴均《与朱元思书》
 
 又如百花争艳;百发百中。
"里"字解释:里 

 (会意。从衣,里声。本义衣服的里层)

 同本义 

 褃,衣内也。--《说文》。衣外曰表。

 襦在褃也。--《谷梁传·宣公九年》注

 不罹于褃。--《诗·小雅·小弁》

 绿衣黄里。--《诗·邶风·绿衣》

 又如里衣(内衣,汗衫。指贴身的衣报);里外发烧(指里外都是毛皮缝制的衣服)

 内,中。与外相反 

 褃急暴痛。--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

 肉里之脉。--《素问·刺腰痛篇》

 约定今夜放火,里应外合。--《三国演义》

 又如里向(靠里边的;里面);里势(里面);里勾外连(内外勾结);里头大叔(里头,指宫内。指慈禧最宠信的大

 里(裡)lǐ

 ⒈长度单位1公~为1000米,合二市~,即三百丈。

 ⒉〈古〉一种居民组织。五家为邻,五邻为~。今指街坊~弄。邻~。

 ⒊家乡故~。同~(同乡)。

 ⒋衣服里层绿衣黄~。〈引〉里面,内部城市~。手掌~。柜子~。

 ⒌物体内层,跟"表"、"面"相对~层。~面。袜~儿。被盖~子。表~如一。

 ⒍一定范围以内山~。那~。哪~?黑夜~。

 ①靠左边,靠里的那边。

 ②〈方〉内行知识~手。
"者"字解释:者 

 (《说文》别事词也。相当于这”)

 同本义 

 那边走,者边走,莫厌金杯酒。--五代·王衍《醉妆词》

 又如者回(这回);者般(这般);者流(犹言这个流派);者番(这番;这次);者里(这里);者个(这个);者边(这边)

 用在形容词、动词、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,组成者”字结构,用以指代人、事、物

 指代人

 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--《老子》

 射者中。(射的射中了目标。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,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。)--宋·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

 读书者有几。--清·袁枚《黄生借书说》

 后死者。--孙文《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

 者zhě

 ⒈代词。指人、事、物、时、数、地点等作~。读~。劳动~。前~。大~。昔~。那~。此四~。治国能使贫~富。

 ⒉这,此(多见于古诗词或早期白话中)~回。~番。~个。~儿走。

 ⒊助词。〈表〉语气停顿郭沫若~,四川人也。

 ⒋用于句末。〈表〉希望或命令的语气且慢~。
"半"字解释:半 
 
 (会意。从八,从牛。八”是分解的意思;牛大,易于分割,所以取牛”会意。本义一半,二分之一)
 
 同本义 
 
 半,物中分也。--《说文》
 
 今汉有天下太半。--《汉书·高帝纪上》
 
 士卒食半。--《汉书·项籍传》
 
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。--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 
 半匹红绡一丈绫。--唐·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 
 身已半入,只露尻尾。--《聊斋志异·狼三则》
 
 又如太半(三分之二);半日;半工;半升
 
 中 
 
 部分的,不完全的 
 
 犹抱琵琶半遮面。
"九"字解释:九 

 (指事。本义数词。比八大一的基数)

 同本义 

 古人造字以纪数,起于一,极于九,皆指事也。二三四为积画,余皆变化其体。--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

 乾玄用九,乃见天则。--《易·文言》传

 九者,阳之数,道之纲纪也。--《楚辞·九辨》序

 天道以九制。--《管子·五行》

 又如九伯(宋时把痴傻人叫九伯。也写作九百”);小九九(珠算的乘法口诀;方言中比喻算计);九九(算法名。称一至九每二数相乘之数为九九;九的自乘数);九地(九种土地)

 第九 

 可数序列中第八加一的序数。如九连

 《周易》以阳爻为九

 初九,潜龙勿用

 九jiǔ

 ⒈数目字~鼎。泛指多数、多次或多层~牛二虎之力。~死一生。~霄云外。

 ⒉时令。

 九jiū 1.聚。
"十"字解释:十 

 (指事。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,金文象是结绳记数,用一个结表示十◇来一点变成了一横。本义九加一的和)

 同本义 

 十,数之具也。╠为东西,|为南北,则四方中央备矣。--《说文》

 十是数之小成。--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疏

 十亩之间兮。--《诗·小雅·六月》

 兵也者,审于地图,谋十官。--《管子·七法》

 天下欲反,十室九空。--葛洪《抱朴子·用刑》

 与吾祖居者,今其室十无一焉。--唐·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
 又如十里长亭(古时设在路旁的亭子,常用作送别饯行之处);十番(合奏乐以十种乐器演奏的名称);十牌(十户人家

 十shí

 ⒈数目字~羊九牧。

 ⒉完全,〈表〉到达顶点~足。~全~美。~分感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