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藏怒宿怨

藏、宿存留。把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。指心怀怨恨,久久难消。

藏怒宿怨

读音(发音): cáng nù sù yuàn

详细解释(意思):藏、宿存留。把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。指心怀怨恨,久久难消。

出处(典故): 《孟子·万章上》仁人之于弟也,不藏怒焉,不宿怨焉。”

示例: 为人要心胸开阔,~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。

成语"藏怒宿怨"逐字解释

"藏"字解释:藏 

 (形声,臧声。本义把谷物保藏起来)

 储积,收藏 

 农夫春耕夏耘,秋敛冬藏。--《墨子·三辩》

 子不闻藏书者乎?--清·袁枚《黄生借书说》

 又如矿藏;收藏(收集保藏)

 隐匿 

 藏,匿也。--《说文新附》

 慢藏海盗。--《易·系辞上》

 即藏其尸,持童抵主人所。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
 见瓶水之冰,而知天下之寒,鱼鳖之藏也。--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
 又如藏掩(遮盖,隐瞒);藏拙(因怕丢丑而不显露自己的技能和意见);藏娇(把娇娃藏起来。指娶妾别居);藏名(隐匿名声)

 怀有 

 藏 cāng

 ①~隐蔽埋~。

 ②收存;储藏~书。又见zàng。

 【藏垢纳污】比喻包容种种坏人坏事。又作藏污纳垢。

 【藏奸】~心怀恶意。

 ②不肯拿出全部精力或不肯尽力帮助人~耍滑。

 【藏龙卧虎】比喻潜藏着的未被发现的人才。

 【藏匿】隐藏起来不让人发现。

 【藏头露尾】形容躲躲闪闪,不把真实情况全都摊出来。

 【藏污纳垢】见【藏垢纳污】。

 【藏掖】

 ①怕人知道或发现而竭力掩藏~躲闪。

 ②掩饰住的弊端他办事可从来没有~。

 【藏拙】怕出丑,不肯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看法或技能。常用为自谦之辞。

 藏zàng

 ⒈储存东西的地方库~。宝~。

 ⒉道教、佛教经典的统称道~。大~经。

 ⒊

 ①佛教经典"经、律、论"三部分。

 ②唐玄奘号"三藏法师"。

 ⒋西藏自治区的简称。

 ⒌

 藏cáng 1.隐藏;潜匿。 2.收藏;储藏。 3.怀,藏在心中。 4.深,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。

 藏zāng 1.草名。 2.通"臧"。善。 3.通"赃"。窝主。
"怒"字解释:怒〈动〉

 (形声。从心,奴声。本义发怒,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)

 同本义 

 怒,恚也。--《说文》

 怨而不怒。--《国语·周语》

 薄言往愬,逢彼之怒。--《诗·邶风·柏舟》

 驴不胜怒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
 吏呼一何怒。--唐·杜甫《石壕吏》

 王怒。--晋·干宝《搜神记》

 又

 瞋目大怒。

 又如怒烘烘(怒哄哄,怒叿叿,怒吽吽。怒气冲冲的样子);怒恶(噆怒,发恨);怒心(愤怒之心);怒忿(气愤);怒恚(愤怒);怒猊(愤怒的狮子);怒恼(恼怒);怒愤(愤怒);怒噪(愤怒

 喧哗)

 谴责 

 若不可教,而后怒之。--《礼记·内则

 怒nù

 ⒈生气,气愤~责。大~。愤~。忿~。~不可遏。

 ⒉气势强盛~吼。~潮。鲜花~放。

 ⒊
"宿"字解释:宿 

 (形声。据甲骨文,象人睡在室内席子上。本义住宿;过夜)

 同本义 

 宿,止也。--《说文》

 出宿于干。--《诗·邶风·泉水》

 言就尔宿。--《诗·小雅·我行其野》

 戒及宿之日。--《周礼·大史》

 孟子去齐,宿于昼。--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

 止子路宿,杀鸡为黍而食之。--《论语·微子》

 旦辞爷娘去,暮宿黄河边。--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
 不得已,度姓名,诡蹄迹,草行露宿,日与北骑相出没长淮间。--宋·文天祥《指南录·后序》

 又如宿歇(住宿,睡觉);宿坛(住宿);宿泊(住宿;安歇);宿夜然诺(存留过夜的诺言);

 宿sù

 ⒈住,过夜,夜晚睡觉住~。~舍。~营。投~。夜~。

 ⒉年老的,有经验的~将。

 ⒊隔夜的,旧有的~雨。~疾。~怨。

 ⒋平素,素有的~愿以偿。

 宿xiǔ夜住一~就走。

 宿xiù〈古〉我国天文学家将天空中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"宿"星~。二十八~。
"怨"字解释:怨 

 (形声。从心,夗声。本义怨恨;仇恨)

 同本义 

 怨,恚也。--《说文》

 曰怨乎。--《论语》。皇疏恨也。”

 施行得理,谓之德。反德为怨。--《贾子道术》

 不怨人取之。--《淮南子·说山》

 天子甚怨。--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

 人怨恶其君。--清·黄宗羲《原君》

 怨颇兴。--清·张廷玉《明史》

 怨愤所积。--孙文《序》

 又如怨怅(怨畅。怨恨);怨谤(怨恨诽谤);怨恶(怨恨憎恶);怨艾(悔恨自己的错误);怨詈(怨恨并咒骂);恩怨(恩惠和仇恨);宿怨(旧有的怨恨);怨痛(怨恨哀痛)

 责怪;

 怨yuàn

 ⒈不满,责备~言。莫~他。劳而不~。~天者无识。

 ⒉仇恨~恨。恩~分明。

 ⒊

 怨yùn 1.蕴藏,蓄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