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敢怒敢言

敢于愤怒,又敢于说出来。

敢怒敢言

读音(发音): gǎn nù gǎn yán

详细解释(意思):敢于愤怒,又敢于说出来。

出处(典故): 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一回那计氏虽也还敢怒敢言,当不起晁大舍也敢为敢做。”

示例:

成语"敢怒敢言"逐字解释

"敢"字解释:敢 

 (会意。本义勇敢,有胆量) 同本义 

 敢,进取也。--《说文》

 敢,勇也。--《广雅》

 信理遂惔谓之敢。--《贾子道术》

 洁廉而果敢者也。--《大戴礼记·文王官人》。注不忧不惧也。”

 天下有中敢直其身。--《荀子·性恶》

 刚毅勇敢不以伤人。--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

 九国之师,逡巡而不敢进。--贾谊《过秦论》

 袭与凌统俱为前部,各将敢死百人。--《三国志·董袭传》

 于是平原君从之,得敢死之士三千人。--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
 又如敢毅(勇敢刚毅);敢士(勇士);敢直(果敢正直);敢勇(果敢英

 敢gǎn

 ⒈有勇气,有胆量勇~。~说真话。~于担重任。

 ⒉谦词。有冒昧的意思~请。~问。

 ⒊莫非,也许~是他来了?

 ⒋副词‖"岂有"的意思~不还债。
"怒"字解释:怒〈动〉

 (形声。从心,奴声。本义发怒,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)

 同本义 

 怒,恚也。--《说文》

 怨而不怒。--《国语·周语》

 薄言往愬,逢彼之怒。--《诗·邶风·柏舟》

 驴不胜怒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
 吏呼一何怒。--唐·杜甫《石壕吏》

 王怒。--晋·干宝《搜神记》

 又

 瞋目大怒。

 又如怒烘烘(怒哄哄,怒叿叿,怒吽吽。怒气冲冲的样子);怒恶(噆怒,发恨);怒心(愤怒之心);怒忿(气愤);怒恚(愤怒);怒猊(愤怒的狮子);怒恼(恼怒);怒愤(愤怒);怒噪(愤怒

 喧哗)

 谴责 

 若不可教,而后怒之。--《礼记·内则

 怒nù

 ⒈生气,气愤~责。大~。愤~。忿~。~不可遏。

 ⒉气势强盛~吼。~潮。鲜花~放。

 ⒊
"敢"字解释:敢 

 (会意。本义勇敢,有胆量) 同本义 

 敢,进取也。--《说文》

 敢,勇也。--《广雅》

 信理遂惔谓之敢。--《贾子道术》

 洁廉而果敢者也。--《大戴礼记·文王官人》。注不忧不惧也。”

 天下有中敢直其身。--《荀子·性恶》

 刚毅勇敢不以伤人。--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

 九国之师,逡巡而不敢进。--贾谊《过秦论》

 袭与凌统俱为前部,各将敢死百人。--《三国志·董袭传》

 于是平原君从之,得敢死之士三千人。--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
 又如敢毅(勇敢刚毅);敢士(勇士);敢直(果敢正直);敢勇(果敢英

 敢gǎn

 ⒈有勇气,有胆量勇~。~说真话。~于担重任。

 ⒉谦词。有冒昧的意思~请。~问。

 ⒊莫非,也许~是他来了?

 ⒋副词‖"岂有"的意思~不还债。
"言"字解释:言 

 (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下面是舌”字,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。言”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。从言”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。本义说,说话)

 同本义 

 直言曰言,论难曰语。--《说文》

 志以发言。--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

 志以定言。--《左传·昭公九年》

 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--《国语·周语上》

 言,心声也。--《法言·问神》

 言,口之利也。--《墨子经》

 言者所以在意。--《庄子·外物》

 具言所闻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
 趋机而言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
 言讫不见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

 言yán

 ⒈话语~。诺~。有~在先。~而有信。

 ⒉讲,说~语。~行一致。身教重于~教。

 ⒊汉语中的一个字,也指一句话五~绝句。七~乐府。一~为定。

 ⒋文言中的动词词头(无义)驾~出游(驾驾车)。

 言yàn 1.诉讼。 2.通"唁"。慰问。

 言yín 1.参见"言言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