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证据确凿

确凿确实。证据确实可靠,无法否认。

证据确凿

读音(发音): zhèng jù què záo

详细解释(意思):确凿确实。证据确实可靠,无法否认。

出处(典故):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八十六回尸场检验,证据确凿。且并未用刑,尔兄自认斗杀,招供在案。今尔远来,并非目睹,何得捏词妄控。理应治罪,姑念为兄情切,且恕。不准。”

示例: 深恐不法勇丁,骚扰百姓,所以面谕本县倘有前项情事,~,准其到县指控。审明之后,即以军法从事,决不宽贷。★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十五回

第一个字为"证"的成语

第三个字为"确"的成语

成语"证据确凿"逐字解释

"证"字解释:证 

 谏正 

 证,谏也。从言,正声。--《说文》

 士尉以证靖郭君,靖郭君不听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》。高诱注证,谏也。”

 又如证谏(直言规劝)

 证 

 通症”。病症 

 然后先生之言,为思陵对证之药也。--清·黄宗羲《子刘子行状》

 假借为徵”。今亦用为譪验字。证据 

 索证正不在远。--

 证 

 (形声。从言,正声。繁体为登”声。本义告发)

 同本义 

 譪,告也。从言,登声。--《说文》

 其父攘羊,而子证之。--《论语

 证(譪)zhèng

 ⒈以人物、事实来表明或断定~人。~物。~明。~实。~几何题。

 ⒉凭据,帮助断定的东西~据。物~。居民身份~。

 ⒊"譪"另见症(譪 )。
"据"字解释:据 

 (形声。本义手靠着;靠着)

 同本义

 据,杖持也。--《说文》

 冯几据杖。--《战国策·燕策》

 据轼低头。--《庄子·盗跖》

 依靠,凭借 

 不可以据。--《诗·邶风·柏舟》

 神必据我。--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

 诚据其势。--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
 北据汉沔。--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
 向后据地。--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记》

 又如据着(凭着);据梧(依靠着梧桐树);据争(据理争辩);据恃(凭仗);据高临下(凭借高处俯控低处);据凭(依仗)

 根据 

 据于德。--《论语》

 据

 据(據)jù

 ⒈占,占有占~。盘~山洞。~为己有。

 ⒉靠着,按着~栏杆。左手~膝。〈引〉依靠,凭借~险固守。

 ⒊凭依,按照依~。引经~典。~理力争。

 ⒋凭证凭~。证~。要收~。有根有~。

 ⒌

 ⒍见jū。

 据jū

 ⒈

 ⒉见jū。

 据jǐ 1.搏击;爪持。
"确"字解释:确 

 (形声。左形,右声。本作碻”、塽”。本义坚固)

 同本义 

 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。--《庄子·应帝王》

 確乎其不可拔。--《易·乾卦》

 夫乾確然,示人易矣。--《易·系辞下》

 乐则行之,忧则违之,确乎其不可拔,潜龙也。--《易·乾》

 坚定;坚决 

 真实;符合事实 

 确 

 通搉”。敲击 

 乐亦不复

 确(確、塽、碻)、

 ⒊

 ⒋埆què

 ⒈真实,实在~实。千真完~。~有其事。

 ⒉肯定,坚定~认。~保不误。

 ⒊土地瘠薄。

 ⒋地不平。
"凿"字解释:凿 

 (形声。从金,鑿省声。从金,表示与金属制品有关。本义凡穿物使通都称凿)

 同本义 

 凿,穿木也。--《说文》

 重木刊凿之。--《仪礼·士丧礼》

 皆是水凿之穴。(凿,这里是冲刷的意思。)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
 又如凿巾(在覆盖死者脸部的巾上,正对口部的位置,剪开一通孔);凿穴(开造洞穴)

 挖掘;开凿 

 凿地为坎。--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

 水凿之穴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
 水凿之处。

 千锤万凿出深山。--明·于谦《石灰吟》

 又如凿溉(开渠灌溉);凿龙(开凿龙门。指大禹治水,凿龙门以导

 凿(鑿)záo

 ⒈挖槽或打孔用的工具钢~子。

 ⒉打孔,挖通~个洞。~渠引水。

 ⒊确实证据确~。

 ⒋〈古〉器物上的孔(榫眼、榫卯)圆~方枘(枘榫头。〈喻〉不相投合)。

 凿zào 1.(今读záo)榫眼。 2.隧道。

 凿zuò 1.鲜明貌。 2.确实。 3.通"糳"。舂成精米。 4.指精米。

 凿zú 1.镌刻;雕镂。 2.通"镞"。箭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