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取信于民

取得人民的信任。

取信于民

读音(发音): qǔ xìn yú mín

详细解释(意思):取得人民的信任。

出处(典故): 《汉书·楚元王传》览往事之戒,以折中取信。”

示例: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。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——~。(毛泽东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》)

成语"取信于民"逐字解释

"取"字解释:取〈动〉

 (会意。从又,从耳。甲骨文字形。左边是耳朵,右边是手(又),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。古代作战,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。本义

 耳)

 同本义 

 取,捕取也。--《说文》

 大兽公之,小禽私之,获者取左耳。--《周礼》

 且今之勍者,皆吾敌也,虽及胡者,获则取之,何有于二毛?--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二年》

 取吴元济。--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

 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 

 恨君不取契丹首,金甲牙旗归故乡。--宋·苏轼《阳关词》

 拿 

 取数斗归。--三国魏·邯郸

 取qǔ

 ⒈拿,得到~书。~款。~得成绩。

 ⒉采用,选用,接受~材。录~。去粗~精。~长补短。

 ⒊寻求~乐。求~。~笑(开玩笑)。

 ⒋攻克,强夺~城。夺~。

 ⒌按一定的根据或条件做~齐。~决。

 ⒍〈古〉通"娶"。

 ⒎

 ⒏

 ⒐

 ⒑

 取qū 1.通"趋"。趋向。 2.通"趋"。疾走。 3.距离;相隔。 4.见"取虑"。
"信"字解释:信 

 (会意。从人,从言。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。本义真心诚意)

 同本义 

 信,诚也。--《说文》

 有诸已之谓信。--《孟子》

 信,言合于意也。--《墨子经》

 信者,诚也。专一不移也。--《白虎通·情性》

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。--《国语·晋语》

 期果言当谓之信。--《贾子道术》

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。--《礼记·经解》

 信誓旦旦。--《诗·卫风·氓》

 反贼无信!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!--《三国演义》

 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--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

 信而见疑。--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

 则是

 信xìn

 ⒈诚实,不欺骗~守。诚~。讲~用。言而有~。

 ⒉确实,可靠,不怀疑~赖。可~。相~。~而有征。~誉第一。

 ⒊敬慕,崇奉~仰。~奉。~徒。

 ⒋消息,记号~息。报~。喜~儿。放~号枪。

 ⒌凭据~物。印~。

 ⒍函件书~。送~。介绍~。

 ⒎随便~手拈来。闲庭~步。~口雌黄。

 ⒏

 ⒐〈古〉通"伸"。伸展。

 信shēn 1.通"伸"。伸直,伸长。 2.通"伸"。伸张。 3.通"身"。见"信圭"。
"于"字解释:于〈动〉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。本义超过)

 往;去 

 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--《诗·周南·桃夭》。毛传于,往也。”

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,逋播臣。--《书·大诰》

 取 

 昼尔于茅,宵尔索陶。--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

 如;好像 

 《易》曰介于石,不终日,贞吉。”介如石焉,宁用终日,断可识矣。--《易·系辞下》

 又如于何(如何)

 于 

 引进动作、行为的时间、处所,意义相当于在”、到”或在…方面(上、中)” 

 捐金于野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
 又

 成于机杼。

 射于家

 于yú

 ⒈介词。

 ①引出动作的处所、时间和对象,义同"在"、"到"、"从"、"给"、"向"、"对"等生~北京。光荣归~人民。~此向前。己所不欲,勿施~人。请教~人。~民有益。~国有

 利。严~律己。

 ②用在形容词后〈表〉比较,义同"过"大~。重~。高~。人浮~事。

 ③用在动词后〈表〉被动见笑~大方。

 ④自,由来~民间。出~自觉。

 ⒉

 ?吰???呵醩?????嗢氺?磾?罈辝串?雟l哷亲?????????呰???摧???亯?????懷^澡?吒??駝?浉靼?洜d亯???磾咳熌l?缃浉?酉耡浉?洶懢汴??綷??咛????澖???

 醩亰?鋖?煪閎l哷亲?閚?^??譳?聦?各矐洺??澖??醩亰?鋖?鈕?^鎠憯?缇??魔l澏^緛洶戅e??浤фk???吰粑?閔醩??鋖?咚呈吵?亰枙祄^周??喤l涺?镪?吸?

 于xū 1.见"于嗟"﹑"于咨"。

 于wū 1.鸟名。参见"于鹊"。 2.叹词。

 ?吰???呵醩?????嗢氺?磾?罈辝串?雟l哷亲?????????呰???摧???亯?????懷^澡?吒??駝?浉靼?洜d亯???磾咳熌l?缃浉?酉耡浉?洶懢汴??綷??咛????澖???

 醩亰?鋖?煪閎l哷亲?閚?^??譳?聦?各矐洺??澖??醩亰?鋖?鈕?^鎠憯?缇??魔l澏^緛洶戅e??浤фk???吰粑?閔醩??鋖?咚呈吵?亰枙祄^周??喤l涺?镪?吸?

 于xū 1.见"于嗟"﹑"于咨"。

 于yú

 ⒈介词。

 ①引出动作的处所、时间和对象,义同"在"、"到"、"从"、"给"、"向"、"对"等生~北京。光荣归~人民。~此向前。己所不欲,勿施~人。请教~人。~民有益。~国有

 利。严~律己。

 ②用在形容词后〈表〉比较,义同"过"大~。重~。高~。人浮~事。

 ③用在动词后〈表〉被动见笑~大方。

 ④自,由来~民间。出~自觉。

 ⒉

 懷^澡?吒??駝?浉靼?洜d亯???磾咳熌l?缃浉?酉耡浉?洶懢汴??綷??咛????澖???醩亰?鋖?煪閎l哷亲?閚?^??譳?聦?各矐洺??澖??醩亰?鋖?鈕?^

 鎠憯?缇??魔l澏^緛洶戅e??浤фk???吰粑?閔醩??鋖?咚呈吵?亰枙祄^周??喤l涺?镪?吸?于yū 1.广大。

 于yī 1.见"于微闾"。
"民"字解释:民 

 (指事。从古文之象。古文从母,取蕃育意。古代指黎民百姓,平民。与君、官对称)

 同本义 

 民,众萌也。从古文之象。--《说文》。按,古文从母。取蕃育也,上下众多意,指事。

 民,氓也。--《广雅》。按,土著者曰民,外来者曰氓。

 古者有四民,有士民,有商民,有农民,有工民。--《谷梁传·成公元年》

 夫民神之主也。--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

 无子曰兆民。诸侯曰万民。--《左传·闵公元年》

 黎民阻饥。--《书·舜典》

 民不适有居。--《书·盘庚上》

 哀我征夫,独为匪民。--《诗·小雅·何草不黄》

 民可使由之,

 民mín

 ⒈〈古〉指奴隶或没做官的众百姓。现指人民,即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基本成员拥政爱~。军~鱼水情。

 ⒉指人或人群~众。居~。~族。

 ⒊劳动大众的~歌。~间故事。

 ⒋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农~。渔~。盐~。

 ⒌非军事的~用。~航。

 ⒍通"苠" ~高粱。

 ⒎

 ①指人民有管理国家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加强~主和法制建设。

 ②根据大多数群众意愿处理问题的工作方式~主气氛。~主作风。办事~主。

 民mián 1.通"绵"。参见"民民"。 2.通"眠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