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不仁不义

仁仁爱;义道义。不讲仁德,不讲道义。形容品性卑劣、残忍。

不仁不义

读音(发音): bù rén bù yì

详细解释(意思):仁仁爱;义道义。不讲仁德,不讲道义。形容品性卑劣、残忍。

出处(典故): 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·大学三》害人与穿窬,因为不仁不义。”

示例: 窥若辈之倒行逆施,是直欲陷吾元首于~之中。★蔡东藩、许廑父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四十五回

成语"不仁不义"逐字解释

"不"字解释:不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常棣之花,鄂不韡。”郑笺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锲

 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

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 

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
 老妇不闻也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 被驱不异犬与鸡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
 后遂不复至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
 又如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
"仁"字解释:仁 

 (会意。从人,从二。右边的二是重文。本义博爱,人与人相互亲爱)

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。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。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

 仁,亲也。--《说文》

 仁者,情志好生爱人,故立字二人为仁。--《春初·元命苞》

 上下相亲谓之仁。--《礼记·经解》

 温良者,仁之本也。--《礼记·儒行》

 仁者,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。--《韩非子·解老》

 仁者,可以观其爱焉。--《礼记·丧服四制》

 岂无居人?不如叔也,洵美且仁。--《诗·郑风·叔于田》

 又如仁人(有仁德的人);仁术(施行仁道、仁政

 仁rén

 ⒈果核或种子里最内的部分,也指某些硬壳中可吃的部分杏~∷桃~。虾~。

 ⒉同情,友爱,对人亲善~心。~爱。志士~人。~至义尽。
"不"字解释:不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常棣之花,鄂不韡。”郑笺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锲

 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

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 

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
 老妇不闻也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 被驱不异犬与鸡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
 后遂不复至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
 又如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
"义"字解释:义 

 (会意。从我,从羊。我”是兵器,又表仪仗;羊”表祭牲。本义正义;合宜的道德、行为或道理)

 同本义 

 义固不杀人。--《墨子·公输》

 义不杀少。

 生,亦我所欲也,义,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--《孟子·告子上》

 引喻失义。--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
 度义而后动。--宋·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

 燕赵之君,始有远略,能守其土,义不赂秦。(义,坚持正义。)--宋·苏洵《六国论》

 又如丈义(主持正义);义断恩绝(恩情道义断绝);义不容辞(道义上不容推辞)

 情谊 

 义(義)yì

 ⒈公正合宜的道德、道理或行为正~。~愤填膺。~正辞严。见~勇为。多行不~,必自毙。

 ⒉意思,含意意~。字~。释~。望文生~。

 ⒊情谊有情有~。

 ⒋认作亲属的~父。~女。〈引〉人工制造的(人体的一部分)~齿(镶上的假牙)。~肢(装配上的假肢)。

 ⒌

 ①应尽的责任尽~务。

 ②不拿报酬的~务劳动。

 义yí 1.仪容;状貌。 2.仪制;法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