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榆枋之见

榆枋,榆树与枋树。比喻狭小的天地◇用以比喻浅薄的见解。

榆枋之见

读音(发音): yú fāng zhī jiàn

详细解释(意思):榆枋,榆树与枋树。比喻狭小的天地◇用以比喻浅薄的见解。

出处(典故): 《庄子·逍遥游》鹏之徙于南冥也,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……蜩与学鸠笑曰‘我决起而飞,抢榆枋,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,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?’”

示例: 及从栎园先生游,始信人之才分相越,真非意量所及,愧予犹~也。★清姜承列《序》

第二个字为"枋"的成语

成语"榆枋之见"逐字解释

"榆"字解释:榆〈名〉

 榆树

 榆,白枌。--《说文》。按,榆皮色赤,其白者为枌也。荚可食,亦可为酱。

 堇萱枌榆。--《礼记·内则》

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。--《庄子·逍遥游》

 落叶乔木,叶卵形,花有短梗,木材可供建筑或制器械、家具等。如榆枋(借喻见识浅陋;也指眼界狭小);榆荚(古代钱币名称,汉代铸造)

 榆yú榆树,落叶乔木。花小,早春开放。果实外壳有膜质的翅,叫"榆夹"或"榆钱"。果实可吃或作饲料。木材坚硬可供建筑或制器物。树皮纤维可代麻用。
"枋"字解释:枋〈名〉fang

 枋树。木名 

 枋,枋木也。可作车,从木,方声。--《说文》

 我决起而飞,枪榆枋。--《庄子·逍遥游》

 又如枋榆(枋树与榆树)

 筑堤堰用的大木桩 

 后背洪枋巨堰,深渠高堤者也。--《水经注》

 泛指木棒 

 突然,他抓起一根短短的木枋,站起来,走到柜台边。--谭秀牧《失去的黑金刚》

 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方柱形木材 

 枋 bing

 古同柄”,权柄。

 枋 fāng

 ⒈方柱长形的木材。

 ⒉

 【枋子】棺材。

 枋bǐng 1.器物的把子。 2.权柄。 3.执掌。 4.量词。多用于兵器。
"之"字解释:之 

 (会意。象苃过屮。枝茎益大。本义出,生出,滋长)

 同本义 

 之,出也。象苃过屮,枝茎益大有所之,一者,地也。--《说文》

 如语焉而未之然。--《礼记》。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。未之者,未出也。”

 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 

 之,适也。--《广雅》

 自伯之东。--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

 之沛公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之虚所卖之。(虚”同墟”)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
 佯狂不知所之者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
 吾欲之南海,何如?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
 又如之如(前往);之往(去;

 之zhī

 ⒈到,往由京~川。不知所~。

 ⒉代词。代替人或物爱~重~。取~不尽,用~不竭。

 ⒊代词。这,此,或虚指~子于归(这个女子出嫁)。久而久~。

 ⒋在形容词、名词等之后,跟"的"相当。〈表〉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~家。四分~三。两年~后。羔羊~皮。中国~富强。人民~英勇。

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,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~行也,天下为公。

 ⒍文言虚词~乎者也矣焉哉。
"见"字解释:见 

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目”,下面是人”。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,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。本义看见,看到)

 同本义 

 见,视也。--《说文》

 未见君子。--《诗·周南·汝坟》

 利见大人。--《易·乾》

 见龙在田。--《易·乾》

 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。--《礼记·大学》

 见而不见,闻而不闻。--《韩非子·主道》

 昨夜见军帖,可汗大点兵。--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
 见两小儿辩斗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
 儿童相见不相识。--唐·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

 虎见之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
 歧王宅里寻常见

 见(見)jiàn

 ⒈看到看~。耳闻目~。〈引〉接触,遇到胶卷忌讳~光。病刚好,不要~寒。

 ⒉看得出,显现出初~成效。已~分晓。

 ⒊会面,会晤会~。接~。

 ⒋看法,认识,扩大知识~解。~识。远~。不固执己~。

 ⒌指明出处~上页。

 ⒍助词。

 ①用在动词前,〈表〉被动莫~笑。别~怪。

 ②用在动词前,〈表〉对说话人怎么样~教。请~谅。

 ⒎用在"听"、"闻"、"看"等动词后,〈表〉效果听~了。看~了。

 ⒏[见习]学得专业知识的人刚到工作岗位去,现场实地工作实习~习生。

 ⒐[见证]亲眼看到,可以作证的人。也指可以作证的事物。

 ⒑见xiàn。

 见(見)xiàn

 ⒈显出,出现,显露表~。华佗再~。昙花一~。

 见"儋藍"。

 ④姓。三国吴有儋萌。见《三国志.吴志.薛综传》。